共老人生,延緩失智-曹汶龍醫師永續經營的失智照護模式
文章取自於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 曹汶龍醫師 講座內容
認識曹汶龍醫師
曹醫師為失智症權威醫師,同時也是失智症照顧的家屬,陪伴過許多失智症的家庭,視病如親的大家長,也被稱作為「曹爸」。
曹醫師於民國100年到嘉義大林,成立失智症中心,這13年間推動失智症照護網絡,透由座談、家訪、及社區據點的成立,共同關懷及經營社區的友善失智照護環境。
曹醫師透過理論及實例,分享實踐共老的方法,幫助失智的老人能夠有尊嚴及有意義的老年生活。
失智引起的共鳴
在台灣,65歲以上的老人中罹患失智症者約有8%,相當於約每12人就有1人失智。2025年即為超高齡社會,每5人中有1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,因此如何共老:共食、共樂、共終,是台灣社會問題,也是老年人、年輕人共同擁有的問題,需要被重視。
了解失智症
如果只有東忘西忘,記憶不好,其他都正常,這不能算是失智症。在臨床診斷標準中,多項知能功能缺損可被定義為「失智症」,因此除了記憶功能障礙外,至少還要有另一項智能功能缺損,像是空間方向感、時間感、用詞用句問題,有兩項以上,才能考慮有失智問題。
失智症的種類
- 退化性失智症:約有60%的患者屬於此類型,主要是腦部細胞退化、萎縮,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大宗及代表性
- 血管型失智症:約20%患者是腦細胞沒有退化,但腦血管開始硬化,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良,而造成腦部認知功能障礙發生
- 混合型失智症:同時存在上述兩種症狀,比例佔10%
- 其他因素如腦瘤、腦部外傷、代謝異常等,亦會造成失智,比例佔10%
為何會失智
首先了解腦部構造,聽覺區附近的海馬迴,是人體五觀感覺的統合中心,人體感受到的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視覺、觸覺都會傳回到海馬迴,再傳送到大腦各區,是人體腦部運用最多的地方,當腦細胞退化,會以此區塊為主。
有時忘記手機或是記不起朋友的名字,這不算是失智,可能就是正常的老化、太忙了,或不用造成的狀況,而曹醫師通常在臨床上用簡單方式評估,是否有記憶不好的問題:可以詢問對方今天早餐吃什麼,如果不記得早餐吃了什麼,就有可能是失智的開始,因為才在今天吃過、看過,是不應該忘記的。
- 阿茲海默症是海馬迴萎縮,而且會逐漸退化,無法阻止延緩過程,但行動是正常,因此了解其病程變化,才能了解如何相處照護。
- 血管型失智是額葉區(控制智商、個性)出現問題,非海馬迴退化,因此容易比較有精神行為問題出現,而照護上相對比較麻煩。
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原則
健康標準不要放在失智老人身上,因為通常失智老人無法自行描述身體狀況,建議多關心失智老人的基本狀況,與老化共存共活。
血管型失智症是由血管硬化引起,所以需要注重營養、三高控制、水分攝取,而阿茲海默症就不用控制嚴格,因為可能會造成不穩定的生理狀態,血糖反而控制不好,很容易降低。
照顧技巧
建議失智症患者多喝水、多咀嚼、注重睡眠及不需刻意降低血壓和血糖值。
- 飲食習慣調整:可以讓失智老人更願意進食,藉由改變環境,像是在外吃飯,或是引導舊時記憶飲食,找失智者喜歡的東西,讓長輩願意吃。
- 睡眠:平時多曬太陽,可增加免疫及刺激褪黑激素。陽光夠、活動量夠,就不用吃安眠藥,可以睡眠充足
- 血糖控制:失智老人需要家人來給藥物才可以控制血糖,建議在200mg/dL、HbA1c=8,不要嚴格控制在120mg/dL,因為低血糖容易破壞腦細胞,更容易導致失智加劇。
- 血壓控制:過度壓制血壓,容易造成大腦血液供應不足,進而加重失智的變化。年長者味覺退化很明顯,因此會想要重口味的食物,使用高血壓飲食會讓長者對吃失去興趣,若是嚴格控管鈉的攝取量,長者胃口會低落,若血中鈉過低,精神行為問題會增加。
共食共樂共終的意義
當老了,一直在熟悉的環境中,不常出門接觸不同事物,就會不再動腦,腦袋很容易退化,而且老人與老人之間的相處很困難,因為老人的情緒比較固執,因此曹醫師建立的溪口互助家庭,一家一菜,藉由一週一次的半天聚會,讓失智老人們及家人們一起相處活動,實現共食共樂共終的共老生活。
共食
曹醫師建議共食方式,能將大家聚在一起聊天,一起刺激思考,一起動腦,相互討論,一個禮拜一次,就可以提升心情及腦力,還能吃到好吃的菜。
飲食很重要,可以刺激味覺和嗅覺,尤其老人,嗅覺先退化,其次味覺也跟著退化,故老人需要吃重口味來引發吃的慾望,若刺激嗅覺,可以維持記憶保持穩定狀態、記憶也會退化的慢。
共樂
有家屬與志工陪伴,營造溫暖和樂的環境,一起唱歌用音樂互動,一起種菜除草等,這邊失智的老人都是充滿著笑容,因為他們能夠再貢獻,豐富他們老年的生活,而不再苦哈哈。家屬也能藉由這個聚會,分享照顧經驗及心得,也能夠相互談心安慰,彼此間放鬆舒壓、獲得諮詢及學習技巧、相處方法,共同創造人間樂園。
共終
失智老人從醫院出院後,就會來這個互助家庭,因為在這個環境中,都是熟悉的人事物,也能尊嚴、喜悅生活互動著,最後帶著滿滿的回憶畢業。
已畢業後的家屬,仍會持續在這個互助家庭做志工,將精力及活力,還有過往的經驗,傳承給其他家庭,形成正循環。
希望老年不要只能去住老人院,而是平時的生活環境創造共食共樂共終,學習怎麼吃,怎麼正確的生活,像是生了病能相互幫忙、關懷,其他時間也能有自己私人的生活,這就是曹醫師建立互助家庭的初衷,也會持續的經營下去。